【健康课堂】专家与您聊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主持人: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的疾病,国内的调查研究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为8.6%,40岁及以上人群的患病率为13.7%,而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推测人数约为1亿,然而与这触目惊心的数字相比,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知晓率才不足10%,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经作为“健康中国2030年”行动计划中的重点的防治的疾病,其防控形势极为严峻。全球约有六亿人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平均每年约有270万人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已经成为世界上的第四大致死的原因。在当今新冠病毒(COVID-19)流行的国际环境下,辨别COVID-19感染症状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期的临床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呼吸困难是伴随着衰老而来的可以避免的一部分,症状是可以被改变的,同时向那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传递出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如果得到有效的治疗可以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感觉良好,生活质量更高。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了北京怀柔医院的大内科主任兼呼吸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刘建华为大家一一解答。
主持人:刘主任,你好。
刘主任:主持人好,诸位听众朋友,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北京怀柔医院呼吸内科的主任刘建华,今天非常有兴能和大家坐在一起聊一聊关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知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也就是我们呼吸内科的最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之一,也就是老百姓经常说的老慢支及肺气肿,患者一旦因受凉及感冒后就可能会出现发热及喘憋、胸痛、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不适的症状,严重时还可以出现急性和慢性的呼吸衰竭。
主持人:刘主任好!究竟什么样的患者最容易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呢,您能给我们讲讲吗?
刘主任:能够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比较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1、首先就是患者有较长期的较大量的吸烟史,特别是男性在55岁以后,这个病的症状就会逐渐显现出来。患者同时也就会出现了慢性的咳嗽、咯大量的脓臭痰及胸闷、胸痛、喘憋等不适的主诉,严重时还可以出现急性的发热及呼吸困难、呼吸衰竭等等。
2、有职业性的或有环境有害物质的接触史的人员,例如有较长期的接触大量的粉尘、烟雾、有害的颗粒或有害气体的接触史。其实我们的环卫工人每天都要接触粉尘及烟雾。“有害气体”听上去离我们很远,而实际上,最重要的有害气体就是烟草、烟雾、还有严重的空气污染。烟草、烟雾中的多种的化学物质,均有明确的生物毒性,而且吸烟的时间越长,这种生物毒性的危害性也会越大。不仅如此,被动吸烟的危害也得到了生物实验室的证实,所以吸烟即可谓害人又害己。
3、大气污染和生物燃料的燃烧也可以产生烟雾,一旦被他们吸入呼吸道后也就可以引起患者的发病。
4、化学剂的吸入:这个是与患者的职业的环境因素的相关的。例如:从事化工企业的员工如果不做好呼吸道的防护的工作,一旦吸入化学制剂后就有可能会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严重时还可以出现急性的呼吸衰竭及呼吸困难等不适的症状。
5、支气管哮喘:支气管哮喘的患者最终也有可能会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6、个体因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遗传易感基因及抗胰蛋白酶的缺乏。
主持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与年龄有关系吗?
刘主任:是与年龄是呈正相关的,60岁及60岁以上的人群的患病率是最高的,我国目前现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约1亿多人次,很可能这个数字还是保守的,这也使得我们的国家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社会的负担。
主持人:患者一旦患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后都会有哪些不适感呢?
刘主任:患者的起病一般来说都是比较缓慢的,而且病程也是比较长的,经常会出现一些慢性的咳嗽、咳大量的脓臭痰及胸闷、气促等不适症状,严重时还可以出现胸痛、喘憋及活动后出现的呼吸困难。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期的时候咯痰量会有明显的增加,甚至会有咯大量的脓臭痰液及白色的泡沫样的痰液。早期在较剧烈的活动后就会出现呼吸困难,以后呼吸困难就会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的生活活动中甚至休息时也会感到胸闷、气短,这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标志性的一个症状。还有一部分的患者,特别是重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还会出现严重的喘息症状,这个病的终末期的患者一般都会丧失了劳动能力,还会出现明显的体重下降,食欲减退、乏力、消瘦等不适主诉。
主持人:刘主任,像这样的患者在你们呼吸科常见吗?
刘主任:是的,很常见。这个病也是我们呼吸内科的最常见的可治疗的和可预防的一种慢性的气道性炎症性的疾病,它的主要特征就是会出现持续性的存在的气流的受限和相应的呼吸系统的症状,其病理学的改变主要是就是气道(和)或肺泡出现了异常的改变,通常是与显著暴露于有害的颗粒或气体相关联,它也有遗传易感基因性、异常的炎症反应以及与肺的异常的发育等众多的宿主因素也会参与发病的过程都有关系,上述的这些因素同时也决定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患者一旦受凉后,就有可能出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主持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有这么高,你们医院有好的预防措施吗?
刘主任:有的,主持人。1.首先就是要求吸烟的患者无条件的戒烟,如果暂时还不能戒烟,每天要逐渐减少吸烟的支数及盒数。2.其次,就是我们医院的医护人员要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吸烟的危险因素进行管理,这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通过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和患者的自我教育,也可以提高一部分患者和相关人员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认知程度以及自身进行处理疾病的能力,年龄确实也是一个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患这个病的几率也会有明显的升高。患病率在男女的性别之间的差异报道并不完全一致,但有的文献报道女性对烟草、烟雾的危害性更加敏感,有可能和我们女性的患者经常烧柴火做饭、生炉子以及接触被动吸烟等因素都有关系。肺的生长发育:妊娠期、出生和青少年时期直接和间接暴露于有害因素时也可以影响肺的生长发育,肺的生长发育不良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更好的配合管理,加强疾病的预防,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的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维持病情的稳定性。
主持人:你们对患者和家属的教育都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呢?
刘主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对患者戒烟的宣传教育,吸烟除了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联,它还与肺癌相关,凡是来我院就诊及住院的人员要求不能吸烟,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所有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必须戒烟;吸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癌三部曲。(2)给患者讲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生理学与临床的基础知识(3)作为一名呼吸内科的临床医生,一定要反复和患者及其家属沟通,跟患者强调长期规律使用吸入药物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患者外出时一定要随身携带沙丁胺醇气雾剂等吸入药物,以防万一,患者一旦出现突发喘憋发作,吸入沙丁胺醇后3-5分钟就可以迅速缓解呼吸困难,如果仍不能缓解及早去医院呼吸科或急诊科就诊。(4)医生或者护士一定要教会患者及其家属正确的吸入药物的方式、方法和吸入装置的正确使用;(5)同时也要教会患者缓解呼吸困难的技巧;(6)一定要让患者了解需要去医院的就诊的时机;(7)还有一些与呼吸相关的康复的知识;例如缩唇呼吸、胸部的体疗、全身的运动锻炼、呼吸肌肉的锻炼以及其他康复训练方法、通过这些锻炼它能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同时也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天数。(8)急性加重期的处理方式及自救的方法;(9)终末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伦理问题等等。
主持人:听说你们的慢性阻塞肺疾病的指南又有新的更新了。
刘主任:是的,主持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2022版新增的四个学术名词 有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年轻人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前期。2022版GOLD指南指出:反复的下呼吸道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家族史、低体重出生儿等因素是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关键指标。一些研究将轻度气流受限作为诊断“疾病早期”的替换概念,但这种假想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是从成年早期的正常肺功能开始的;有的患者可能不会经历轻度的气流受限。因此2022版GOLD提议轻度气流受限不应该用于“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鉴定。
早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起病很早,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被临床上确诊,故临床识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困难,而早期意味着接近过程的开始、属于生物学的概念,与临床定义的早期存在区别。临床“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对患者的症状、气流受限和或结构异常的预先感知。
轻度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一些研究将轻度气流受限作为诊断“疾病早期”的替换概念,但这种假想是不正确的,因为不是所有的患者都是从成年早期的正常肺功能开始的;有的患者可能不会经历轻度的气流受限。因此2022版GOLD指南提议轻度气流受限不应该用于“早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鉴定。
年轻人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则表明这些患病的群体是年轻人,因为肺功能一般在20-25岁时就达到高峰值,故建议发病年龄在20-50岁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义为年轻人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年轻人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这一概念还包括以下人群:在成年早期的肺功能未达到正常的参考峰值。存在显著的肺结构和肺功能的异常、曾有呼吸系统疾病的家族史,有早期的住院病史(包括5岁以前的住院经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前期:这个名词近期被提议用于有呼吸道的症状(伴或不伴有气道结构或功能的异常)的任何年龄的个体的识别。在没有气流受限的情况下,以及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或不)发展为持续性气流受限的个体。
主持人:你们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指南经常会更新吗?
刘主任:不会经常更新的。
主持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治愈吗?
刘主任:慢性阻塞性肺病是我们呼吸内科最常见的可预防、可治疗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的疾病,以呼吸道症状(包括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及气促)为主、气流受限为其临床特征。吸烟是罹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原因,并且受遗传基因、年龄和性别、肺的生长发育、社会经济状况影响;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同样也是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或恶化的因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与患者的年龄是呈正相关的,60岁及以上的人群的发病率最高。我国现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约1亿,这也使得我们国家面临着沉重的经济压力和社会的负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我国需要重点防治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之一,糖皮质激素规范应用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循证证据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现状、围绕这个病稳定期初始治疗、随访期调整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的风险、合并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和肺结核病、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等指标判断是否需要联合和停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异质性、选择糖皮质激素给药途径、剂量和疗程,以进一步推动不同级别医院特别是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落实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中糖皮质激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病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实践。
主持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你们如何进行治疗呢?
刘主任:糖皮质激素是目前我国临床上使用最广泛而最有效的抗炎制剂之一,,从药理学的作用的角度分为短效、中效、长效糖皮质激素,包括吸入糖皮质激素(ICS)和全身糖皮质激素(systemic corticosteroid) 目前糖皮质激素是临床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有效的抗炎药物。主要的抗炎机制包括(1):减少炎性细胞的数量和活性,如肥大细胞、T细胞;抑制炎症初期的白细胞游走和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的浸润,减轻气道炎症反应。(2)稳定微血管的渗漏、减轻气道粘膜的水肿;抑制气道炎症所致的黏液分泌和黏稠化。(3)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前列腺素、白三烯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血管通透性因子、血管扩张因子、平滑肌收缩因子的产生,继而抑制多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的产生。(4)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酐的含量,增加机体对儿茶分胺的反应性。除了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外,在临床上还可以应用长效的支气管扩张剂,例如噻托溴铵吸入剂(思力华)等。
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维持治疗和急性加重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临床应用存在诸多问题及不规范之处。尽管国内外先后发布了许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指南或专家共识,但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规范应用仍需进一步加强指导。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与全身糖皮质激素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吸入性的糖皮质激素有增加肺炎发病率的风险,发生肺炎的高危因素有(1)吸烟(2)年龄大于55岁(3)有急性加重史或 肺炎史;(4)体重指数《25kg/m (5)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MRC)量表》2级或存在严重的气流受限;(6)低嗜酸粒细胞(EOS)。其他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腔念珠菌感染,喉部刺激、咳嗽、声嘶及皮肤挫伤。罕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皮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和支气管痉挛等)。非常罕见的有白内障、高血糖症、分枝杆菌感染(包括结核分枝杆菌)、库欣综合征、消化不良及关节痛等。
主持人:糖皮质激素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时为什么不推荐应用激素治疗?
刘主任:当患者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时,临床上不推荐吸入激素治疗,因其既不能延缓患者的肺功能FEV1下降的趋势,也不能降低患者的病死率。临床上在使用一种或两种长效支气管扩张剂。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临床特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风险、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数值合并症等综合考虑。
1、充分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病情,恰当应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情评估应包括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的受损程度、急性加重风险以及合并症及并发症等各个方面,最后并加以综合分析,其目的在于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包括气流受限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健康状况及未来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如急性加重、住院或患者死亡等)都应建立“评估-随访-调整”长期随访的管理模式。
2、临床症状评估指导的临床应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症状严重程度的评估通常采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和mMRC量表,CAT》10分、mMRC量表》2级者为多症状患者。呼吸困难等症状显著并影响生活质量的患者应加强支气管舒张剂治疗的力度。对接受治疗后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患者可根据情况每3个月进行综合评估。对于经过规范的支气管舒张剂治疗后仍有急性加重的患者,应该考虑联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在初始治疗中,若症状显著,且患者既往频繁急性加重、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升高,可考虑联合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治疗。
3、急性加重风险评估指导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症状,结合过去一年内中重度急性加重发生次数为2次及以上或住院1次及以上。
4、合并症的识别与评估指导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的临床应用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支气管哮喘是呼吸系统的两种常见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具有各自的临床特征,通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易于与支气管哮喘区分开来,但有些患者同时存在两者的临床特点,且难于区分。合并支气管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较单纯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更重且急性加重更加频繁,往往在临床中引起更多关注。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往往存在一些两种疾病共有的临床特征,如EOS增高的炎症、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等。如果怀疑患者同时存在支气管哮k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药物治疗应首先遵循支气管哮喘指南,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时常加用LABA和(或)LAMA,但针对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也是必要的。对于合并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应避免单独使用LABA和或LAMA,同时避免长期使用口服糖皮质激素。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应用吸入糖皮质激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吸入性糖皮质激素+LABA治疗方案。
5、如何预防与治疗?
戒烟是关键,药物治疗可减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急性加重期的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运动耐量以及其健康状况,同时,同时患者的吸入技术应该纳入常规评估。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接种新冠疫苗,可减轻感染新冠肺炎的风险,2022年版GOLD指南还新增加接种新冠疫苗的相关内容。
糖皮质激素是临床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在循证证据和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现状,在遵循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指南的规范下,指导临床治疗。
主持人:刚才听了刘主任的介绍,大家对慢阻肺这个病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它是一种最常见的可预防、可治疗的一种慢性呼吸道的疾病,如果您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治疗,以免耽误您的病情,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感谢您的收听,下期节目再见!
下一篇: 【健康课堂】专家与您聊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