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医科普】户外登山急救指南:120护士教你科学处理
秋高气爽,惬意随行,每一步前行都像是在与秋日的美好相拥。但在这份悠然之外,我们也需记得,秋日登山有其独特的“小讲究”——早晚温差悄然拉大,山间路径可能因露水变得湿滑,林间光线也会随日落早早变暗。正因如此,在出发前梳理好注意事项,才能让这份与秋日的约会,既满是欢喜,又满是安心。
作为一名120急救人员,每年都会接到多起户外登山骨折的急救呼叫。登山途中路面崎岖、植被复杂,稍不留意就可能因滑倒、踩空或碰撞导致骨折,若处理不当,轻则加重损伤,重则引发血管神经损伤、低血容量性休克等危险。今天就从专业角度,为大家科普登山骨折后的正确处理方法和注意事项。
先判断:学会识别骨折信号
很多人会把骨折和普通扭伤混淆,盲目活动反而加重伤害。遇到有人受伤时,先通过四个信号判断是否骨折:一是疼痛剧烈且持续,按压受伤部位时疼痛会突然加剧;二是出现畸形,比如小腿骨折后腿部变弯、手臂骨折后关节角度异常;三是异常活动,正常情况下不能活动的部位出现反常活动,或活动时能听到骨头摩擦的 “咯吱” 声;四是如出现了高处坠落、背部被重物撞击、头部重伤导致颈部或背部疼痛,头部四肢不能活动,脊柱扭曲或触痛,肢体出现异常感觉如灼热、刺痛、麻痹或失去知觉,肢体活动能力减弱或消失。若出现以上任意一种情况,基本可判定为骨折,需立即停止活动,展开急救。
现场处理:牢记“制动-止血-固定”三步法
1 制动:避免二次损伤
骨折后最关键的第一步是让受伤部位“不动”。若伤者还能站立,需缓慢扶至平坦地面坐下或躺下,避免受伤肢体受力。比如腿部骨折时,不要让伤者再行走;手臂骨折时,不要随意抬举或转动手臂。若受伤部位被树枝、岩石卡住,不要强行拉扯,可用工具轻轻移除周围障碍物,确保受伤肢体处于自然放松状态。
2 止血:处理开放性骨折
若骨折伴随皮肤破损(开放性骨折),需先止血再固定。用登山包内的干净毛巾、纱布或衣物按压伤口,按压力度以能止住血为宜,持续按压5-10分钟,不要频繁抬手查看,以免影响凝血。若伤口有异物(如小树枝、碎石),不要自行拔出,以免刺破血管加重出血,可在异物周围垫上纱布,再进行按压止血。
3 固定:借助登山装备自制固定器
固定的目的是限制骨折部位活动,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损伤。登山时没有专业夹板,可利用身边物品自制:比如手臂骨折,可用登山杖、粗树枝或硬纸板作为夹板,放在手臂两侧,用绷带、鞋带或撕裂的衣物将夹板与手臂固定,固定时松紧度以能伸进一根手指为宜,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过松则起不到固定作用;腿部骨折时,可将受伤的腿与健康的腿绑在一起,中间垫上衣物减少摩擦,膝盖和脚踝处要单独固定,确保骨折部位不会晃动。
搬运:根据骨折部位选择正确方式
搬运是容易出错的环节,错误搬运可能导致脊柱骨折患者瘫痪。若怀疑脊柱(颈椎、胸椎、腰椎)骨折,禁止采用拖、拽、抬上肢抬腿的搬运方法。最理想是6名急救人员一起进行,使伤者头部、身体及下肢保持一条直线,头颈部不能屈曲,应有专人用双手支持伤者头部并负责发号施令,其他人轻轻拉直伤者身体,如滚木头般将伤者翻转至硬且平坦的担架上,头部两侧用衣物固定,避免头部转动。若为四肢骨折,可用树枝、衣物制作简易担架,搬运时让受伤肢体朝上,避免受力。
注意事项:这些“禁忌”一定要避开
1 忌强行复位
很多人看到骨折畸形会试图“掰正”,这会严重损伤血管和神经,甚至导致骨折断端刺破内脏,必须由专业医生在医院进行复位。
2 忌按摩热敷
骨折后局部组织出血肿胀,按摩和热敷会加重出血,应在受伤48小时后再进行热敷。
3 忌喂食喂水
若伤者出现意识模糊、头晕恶心,可能存在休克风险,此时喂食喂水可能引发呕吐窒息,需等待急救人员到场评估后再处理。
及时呼叫急救:处理完毕后,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或联系登山救援人员,告知详细位置(如海拔、标志性景物)、伤者情况(骨折部位、是否有出血),方便救援人员携带专业设备快速到达。
登山的乐趣在于探索自然,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建议大家登山前携带急救包(内含绷带、纱布、消毒用品),提前了解路线难度,穿防滑鞋、戴护具。若不幸遇到骨折,牢记以上急救方法,科学处理、及时求救,才能最大限度降低伤害,让户外出行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