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医科普】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为心脑血管健康 “保驾护航”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增加,血栓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影响人体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血小板的促凝血作用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成为我们预防、诊断、治疗后监测血栓性疾病的重要检测手段。
什么是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聚集是指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相互黏附,聚集成团的特性,是参与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可以为临床提供诊断血小板疾病、评估血栓前状态、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等重要的实验室辅助检测指标。
血小板聚集的机制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处于静息状态,但在某些生理或病理情况下,血小板在刺激物的诱导下被激活,发生各种改变。比如血小板形态学的变化、血液有形成分变化、血小板相互之间成团的聚集变化、细胞颗粒内容物的分泌等。血小板聚集因素包括两个方面:
生理性因素
血管受损后血小板被激活,粘附于受损处以及参与血液凝固过程而发生原发性止血。
病理性因素
某些疾病或病理过程中外源性代谢产物、内源介质释放后刺激血小板激活,导致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影响血液循环,产生缺血或梗阻。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测定对于血小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筛查,出血性疾病的诊断,监测血栓性疾病的风险,观察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指导治疗,预防心、脑血管栓塞,围手术期评价出血风险、择期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血小板聚集试验常见结果解释
1.报告单解读--花生四烯酸(AA)
1.1 血小板功能检测AA正常范围:52-84%
1.2 AA治疗安全范围:0-20%
注:使用花生四烯酸AA 作诱导剂,如服用水杨酸类药物后花生四烯酸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迅速下降,甚至到零。
2.报告单解读--二磷酸腺苷(ADP)
2.1血小板功能检测ADP正常范围: 52-84%
2.2 ADP治疗安全范围:30-50%
3.报告单解读--胶原(COL)
3.1血小板功能检测COL正常范围:52-84%
COL主要用于血小板粘附功能和协助判断出血倾向。
什么样的患者需要进行检测?
通常以下情况医生会建议进行检测:
①有出血倾向:如果您经常出现皮肤淤青、牙龈出血、伤口不易止血等症状,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来评估血小板功能;
②有血栓风险:如果您有反复血栓形成的病史,医生可能会通过此检测评估您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制定防治血栓的治疗方案;
③抗血小板药物监测:对于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或氯吡格雷)的患者,定期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调整剂量,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④血液病患者:一些血液病患者需要通过此检测了解血小板功能状态,辅助诊断和治疗;
我院检验科现已开展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包括:血小板最大聚集率(AA、ADP、COL)三项:
注意事项:患者采血前30min内禁止吸烟、2h内禁引咖啡或含咖啡因的饮料及剧烈运动。采集后的样本管应保持直立在室温下保存,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