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众版 / 健康科普 /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

【怀医科普】夏日外伤急救指南:守护健康,从容应对

作者:袁美静 来源:120怀柔分中心
字号: + - 14

随着夏日的阳光越来越炽热,人们户外活动增多,皮肤暴露面积增大,外伤的风险也随之上升。擦伤、割伤、烫伤、扭伤等意外伤害时有发生,掌握正确的急救知识,能在关键时刻有效减轻伤害,促进伤口愈合。以下是夏季常见外伤的急救护理要点。

擦伤:清洁防感染是关键

夏季衣物单薄,在运动、玩耍时摔倒很容易造成皮肤擦伤。一旦发生擦伤,首先要用流动的清水冲洗伤口,将伤口表面附着的尘土、沙石等异物彻底清除,减少感染风险。冲洗时间应不少于 5 分钟,水流不宜过急,避免加重伤口损伤。

1.jpg

若伤口较浅、面积较小,清洗后可使用碘伏或生理盐水再次消毒,然后让伤口自然晾干,无需包扎,保持伤口透气更利于愈合。如果擦伤面积较大或伤口较深,在完成清洁消毒后,需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进行覆盖包扎,防止细菌侵入。同时,要注意每天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有无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若出现异常,应及时就医。

割伤:止血与缝合需谨慎

被锋利物品割伤后,止血是首要任务。可以直接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按压在伤口上,保持 5 - 10 分钟,力度适中,既能有效止血,又不会造成局部组织坏死。若伤口较深、出血量大,单纯按压无法止血时,可在伤口近心端(靠近心脏的一端)适当位置用布条或弹性绷带进行加压包扎,但每隔 15 - 20 分钟要放松 1 - 2 分钟,防止肢体因长时间缺血出现损伤。

2.jpg

对于伤口较深、长度较长的割伤,简单处理后应尽快前往医院,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进行缝合。缝合不仅能促进伤口愈合,还能降低感染风险和减少疤痕形成。此外,若伤口是被生锈的金属或脏污物品造成,还需根据医生建议注射破伤风抗毒素,预防破伤风感染。

烫伤:“冲、脱、泡、盖、送” 五步法

夏日高温,不小心接触热水、热汤、高温物体都可能导致烫伤。烫伤发生后,应立即采用“冲、脱、泡、盖、送”的处理方法。

冲:迅速将受伤部位置于流动的凉水下冲洗 15 - 30 分钟,降低烫伤部位温度,减轻热力对深层组织的持续损伤。

脱:在冲洗过程中,小心脱去受伤部位的衣物。如果衣物与皮肤粘连,不要强行撕扯,可用剪刀小心剪开,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泡:将受伤部位浸泡在冷水中,进一步缓解疼痛,但浸泡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体温过低。

盖:用干净的纱布或毛巾轻轻覆盖伤口,避免伤口与外界直接接触,防止感染。

送:对于严重烫伤(如大面积烫伤、三度烫伤等),完成上述初步处理后,应尽快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3.jpg

需要注意的是,烫伤后切勿在伤口上涂抹牙膏、酱油、香油等物质,这些不仅没有治疗作用,还可能造成伤口感染,影响医生对伤情的判断。

扭伤:制动冷敷防肿胀

夏季运动时,因准备活动不充分或动作不当,容易发生关节扭伤,尤其是踝关节和手腕关节。扭伤发生后,应立即停止活动,让受伤关节得到充分休息,避免加重损伤。同时,尽快对受伤部位进行冷敷,可以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扭伤处,每次 15 - 20 分钟,每隔 1 - 2 小时重复一次,冷敷能使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

4.jpg

在扭伤后的 48 小时内,应避免热敷、按摩和涂抹活血化瘀的药物,以免加重出血和肿胀。48 小时后,若肿胀有所减轻,可改为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淤血吸收。若扭伤后关节疼痛、肿胀严重,活动受限明显,应及时就医,排查是否存在骨折或韧带断裂等严重损伤。

120急救分中心提醒您

除了掌握急救知识,做好预防措施同样重要。在户外活动时,尽量穿着舒适、透气且具有一定防护功能的衣物和鞋子;进行运动前,充分做好热身准备;高温时段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防止中暑引发身体不适导致意外发生。

夏日的美好需要健康相伴,掌握外伤急救知识,既能为自己和家人的安全保驾护航,也能在他人遇到意外时伸出援手。希望这些实用的急救护理知识能帮助大家度过一个安全、愉快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