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医科普】科学补碘,守护健康
2025年5月15日是我国第32个“防治碘缺乏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持续科学补碘,推动健康发展”。
一、什么是碘缺乏病?
碘缺乏病是由于土壤、水、粮食、蔬菜等自然环境缺乏碘造成机体碘营养不良所表现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我区也属于环境缺碘地区。碘缺乏病的危害不容忽视。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参与身体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促进人体生长发育。
二、碘缺乏的危害
对于胎儿和婴幼儿来说,碘缺乏会影响大脑正常发育,严重的造成地方性克汀病、听力障碍、智力损伤等。孕妇如果孕期严重缺碘,会出现流产、早产、死产和先天畸形。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对碘的需要量明显多于普通人群,需要及时补充适量的碘,以保证胎儿和婴儿的正常发育。
儿童和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碘缺乏会对他们的智力发育和体格发育造成损害,应保证充足的碘摄入。
成年人缺碘可能会导致甲状腺功能低下,容易疲劳、精神不集中、工作效率下降,因此成年人也要保证充足的碘摄入。
三、科学补碘
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普遍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食用碘盐预防碘缺乏病是世界公认的安全、有效、经济的补碘方法。我国在缺碘地区普遍推行碘盐,通过在食盐中添加适量的碘,使人们在日常饮食中就能轻松摄入足够的碘。
目前,我国居民食用盐碘含量包括20mg/kg、25mg/kg和30mg/kg,各地区应根据本地区人群实际碘营养水平选择食用盐碘含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食用富含碘的食物来补充碘摄入,如海带、紫菜等海藻类食物,它们是天然的碘宝库,适量食用可以有效补充碘。对于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儿童等特殊人群,除了食用碘盐和富含碘的食物外,还应在医生的建议下适当服用碘补充剂,以确保他们对碘的需求得到满足。同时,改善饮食结构,避免长期单一饮食,增加食物的多样性,也有助于预防碘缺乏病的发生。
碘缺乏病虽不是一种广为人知的疾病,但它对健康的潜在威胁却不容小觑。通过了解碘的生理作用、碘缺乏病的成因、症状以及预防方法,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碘缺乏病的发生,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让身体在充足的碘供应下茁壮成长、正常运转。
参考《防治碘缺乏病日宣传核心信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