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痛中心】守护心跳 护航生命——及时响应急性心肌梗死 呼吁全民提高警惕
9月21日晚上10点左右,怀柔区一名普通居民突然遭遇了生命的严峻考验。这位患者毫无征兆地突发胸痛,疼痛位于胸骨后,呈闷痛性质,伴随出汗、心悸和憋气感。症状持续不缓解,让他难以忍受。
凌晨3:40,他自行赶到我院急诊科就诊。经检查,心电图显示多个导联ST段明显抬高,提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胸痛中心任进平主任医师、张波涛副主任医师迅速响应,给予抗血小板药物负荷量口服,并于凌晨4:35进行急诊冠脉造影。造影显示前降支近段闭塞伴血栓,医生果断实施导管血栓抽吸并置入支架,血流恢复,患者胸痛症状迅速改善。这不仅仅是一个个案,而是怀柔胸痛中心日夜守护百姓健康的生动写照。
作为怀柔区医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怀柔医院胸痛中心自成立以来,一直秉承“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的理念,积极响应急性胸痛患者的求助需求。我院胸痛中心是中国胸痛中心认证的标准化机构,配备了先进的医疗设备和专业的多学科团队,包括心内科、急诊科、影像科和导管室专家。中心的核心目标是构建“绿色通道”,确保胸痛患者从入院到诊断、治疗的全过程高效运转,最大限度减少心肌损伤。在这个病例中,从患者抵达急诊到完成冠脉造影,仅用了61分钟,这得益于胸痛中心的标准化流程:急诊分诊、快速心电图检查、药物干预和介入治疗的无缝衔接。这样的高效响应,不仅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还为他后续康复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中心累计接诊胸痛患者超过5000例,成功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数百人。其中,不乏类似本病例的突发情况:患者往往在夜间或节假日发病,中心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随时响应。拿这个病例来说,患者独自前来,症状严重,但中心团队从接诊开始就提供全程陪伴:护士安抚情绪,医生详细解释病情,术后还安排心理疏导。这不仅仅是医疗技术层面的支持,更是人文关怀的体现。中心还积极开展义诊活动,每年覆盖上千名居民,教授心肌梗死早期识别方法。然而,胸痛中心的努力离不开全民的参与。
急性心肌梗死(AMI),俗称“心梗”,是一种由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心肌坏死的严重疾病。它是全球主要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在我国,每年约有50万人死于心血管事件,其中心梗占比高达40%。本病例中,患者出现的胸骨后闷痛、出汗、心悸和呼吸困难,正是心梗的典型症状。但遗憾的是,许多人忽略这些信号,以为是“胃痛”或“劳累”,延误了黄金救治时间。心梗的发病往往无明显诱因,但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脂血症和肥胖。研究显示,从症状出现到就医的“患者延误时间”越长,心肌损伤越重,死亡风险越高。理想情况下,患者应在症状出现后2小时内抵达医院,接受再灌注治疗,如溶栓或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为什么强调尽早尽快诊治?因为心肌细胞一旦缺血,每分钟就有数百万细胞死亡。国际指南推荐“门-球时间”(从入院到开通血管的时间)控制在90分钟以内,而怀柔胸痛中心已将平均时间缩短至60分钟。这得益于中心的标准化建设,但更重要的是患者自身的警觉。本病例患者在症状持续7.5小时后才就医,虽及时干预成功,但如果更早行动,或许损伤更小。反之,如果拖延到并发心衰或心律失常,后果不堪设想。数据显示,我国心梗患者就医延误中位时间超过5小时,远高于发达国家。这提醒我们,必须提高对心梗的认识:胸痛不是小事,尤其是伴随出汗、恶心或放射痛时,应立即拨打120或就近就医。
为了普及心梗知识,胸痛中心呼吁大家行动起来。
首先,了解症状:典型心梗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样痛,持续>20分钟,可放射至左臂、颈部或下颌;非典型症状包括上腹痛、牙痛或单纯出汗,尤其在老人、女性和糖尿病患者中常见。
其次,掌握自救方法:发病时保持平静,含服硝酸甘油(若有),避免剧烈活动,尽快求医。
第三,预防为主:控制“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坚持运动。中心建议中老年人每年体检心血管风险,安装家用心电监测设备。
此外,家庭和社会的支持至关重要。子女应关注父母健康,社区可组织急救培训。展望未来,中心将继续升级设备,提升服务效率。我们相信,通过全民努力,心梗不再是“隐形杀手”。
最后,让我们以本病例为镜:一位普通百姓的及时就医,换来了生命的延续。这得益于怀柔胸痛中心的积极响应,也源于患者的自救意识。胸痛中心承诺,将持续为怀柔百姓服务,筑牢心血管健康防线。
我们呼吁大家
提高对心肌梗死的认识
尽早尽快诊治!
守护生命
从认识胸痛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