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公众版 / 健康科普 / 科普文章

健康科普

【怀医科普】溺水:比想象中更快的致命威胁

作者:刘鹏 来源:120怀柔急救分中心
字号: + - 14

溺水,医学上称为淹溺,是指人体淹没于液体中时,因喉痉挛或呼吸障碍导致的窒息缺氧状态。溺水的病理过程远比我们想象的迅速:10秒内耳朵可能灌满水,30秒后水进入肺部,1分钟左右就可能失去意识。溺水导致的长时间低氧血症是最主要的致死原因,缺氧时间和程度直接决定预后。

科学急救打破误区,把握黄金救援时间

在溺水急救中,最危险的不是无知,而是被错误经验误导。"倒挂控水法"就是流传最广的致命误区——这种将溺水者倒立、拍打背部的做法,不仅无法排出肺部积水,反而会延误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还可能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引发窒息。现代医学已经明确:除非有明显的医学死亡证据,急救人员应立即现场实施心肺复苏,并在持续抢救下送医。

正确急救步骤三个关键阶段

水中救援阶段:未受过专业训练者切勿盲目下水。最有效的方式是向溺水者投掷救生圈、绳子或竹竿等漂浮物,同时大声呼救专业人员。若必须下水,需从背后接近溺水者,双手托住其头部保持后仰,避免被慌乱中的溺水者攀附拖拽。

岸上初步评估:将溺水者移至安全区域后,首先判断意识和呼吸。轻拍双肩并大声呼唤,观察胸腹部起伏(至少5秒但不超过10秒)。若无意识但有呼吸,应摆放为稳定侧卧位防止呕吐物窒息,并注意保暖。

心肺复苏实施:对无呼吸或仅有濒死叹息样呼吸者,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按照"开放气道→人工通气→胸外按压"的顺序,先给予2-5次人工呼吸(每次吹气1秒,确保胸廓起伏),随后以30:2的比例进行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成人按压深度需达5-6厘米,频率保持在每分钟100-120次,婴幼儿则采用不同的按压手势和深度标准。若现场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应尽快使用以提高复苏成功率。

记住:溺水急救的核心是"时间就是生命"。每延迟1分钟,抢救成功率就会下降7%-10%。放弃错误的控水操作,立即实施规范的心肺复苏,才是真正能救命的科学方法。

自救:让悲剧不再重演

当意外落水时,保持冷静是生存的第一要义。游泳世界冠军杨丽娜示范的自救方法简单有效:深吸一口气屏住呼吸,双手放于胸前,头部向后仰使口鼻露出水面,膝关节微屈保持身体漂浮,待情绪稳定后再呼救或缓慢划向岸边。关键是要避免双手伸出水面乱抓——这会导致身体下沉更快。

温馨提示

1.对于家长和监护人,"预防大于救援"是永恒的准则。要特别警惕三类高危场景:野外自然水域(江河、水库、池塘)、无看管的小区景观水和工地积水,以及公共泳池中因儿童过多造成的监管漏洞。

2.针对青少年群体,防溺水"六不两会"需牢记:不私自下水、不擅自结伴游泳、不在无监护情况下游泳、不到无安全设施水域、不到陌生水域、不盲目施救;会基本自救、会正确呼救。

3.不要在身体状况不佳和自然条件不好时游泳。

4.不要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学会游泳,掌握基本的溺水自救互救的技能。

6.游泳训练时,要严密组织,科学施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