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医科普】热浪来袭,这份防暑指南请收好!
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持续的高温天气不仅让人感到不适,更可能引发中暑等健康危机。中暑轻则头晕乏力,重则危及生命,掌握科学的防暑知识至关重要。这份预防高温中暑指南,请务必收藏学习!
01 解码中暑:身体为何“罢工”?
中暑的本质,是人体体温调节系统在极端高温下的“崩溃”。正常情况下,人体通过皮肤血管扩张、汗液蒸发等方式维持36-37℃的核心温度。但当环境温度过高、湿度较大,或身体长时间处于密闭闷热空间时,散热效率大幅下降,热量在体内不断积聚,就会触发中暑。
根据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三个阶段:
①先兆中暑: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表现为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体温可能轻微升高至37.5℃左右。及时转移至阴凉处补充水分,症状通常可快速缓解。
②轻症中暑:体温升至38℃以上,伴随面色潮红、大量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此时需要紧急降温,若处理不当,可能发展为重症。
③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其中,热射病最为凶险,热射病也叫做急性中毒中暑,中暑当中包括热射病,是中暑最严重的表现,包含范围也会比较广泛。患者体温可超过40℃,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甚至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率高达50%以上。
02 危险人群:谁更容易“中招”?
中暑并非“随机事件”,某些人群由于生理或环境因素,面临更高风险:
①户外工作者:建筑工人、快递员、交警等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若未做好防护,中暑风险激增。
②老年人与儿童:老年人汗腺功能衰退,儿童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对高温耐受性差。
③慢性病患者:患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的人群,因药物副作用或身体调节能力弱,更容易中暑。
④肥胖人群:脂肪层导热性差,散热效率低,且肥胖者基础代谢率较高,产热更多。
03 突发中暑,急救刻不容缓
若发现有人中暑,需立即启动“移、降、补、送”四步急救法:
①移至阴凉处:迅速将患者转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区域,解开领口、腰带,松开紧身衣物。
②快速降温:用湿毛巾或冰袋敷于颈部、腋下、腹股沟等大动脉处;条件允许时,将患者浸入27-30℃的水中进行水浴降温。
③补充液体:意识清醒者可少量多次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但避免大量饮水引发呕吐。
④及时送医:若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出现意识障碍,立即拨打120,转运至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04 走出误区:这些认知你中招了吗?
误区一:中暑喝藿香正气水最有效。
藿香正气水含酒精成分,可能加重脱水症状,仅适用于因暑湿导致的胃肠不适。建议优先选择生理盐水或电解质饮料。
误区二:中暑后立刻用冰块敷全身。
快速过度降温可能导致血管收缩,影响散热。正确做法是重点对大血管部位局部降温。
误区三:轻症中暑休息一下就好
即便症状轻微,也需密切观察,若体温持续不降或出现反复,必须就医检查。
05 科学防暑,从细节做起
①合理安排户外活动:11点至15点是一天中气温最高时段,尽量避免外出。若必须外出,应穿戴浅色宽松透气的衣物,佩戴遮阳帽、墨镜,涂抹防晒霜,随身携带遮阳伞。
②及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建议每15-20分钟饮用100-200毫升常温白开水或淡盐水。避免大量饮用冰镇饮料或酒精饮品,它们会加速身体脱水。也可准备绿豆汤、酸梅汤等解暑饮品。
③调节室内环境:室内空调温度建议设置在26℃左右,定期开窗通风。使用风扇、凉席等辅助降温,睡眠时避免空调直吹。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外出前可提前关闭空调,让身体适应温差。
④规律作息,增强体质: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进行晨练或傍晚运动,如散步、瑜伽等,但需控制运动强度,避免大量出汗。饮食上多摄入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少吃辛辣油腻食物。
高温无情人有情,做好防暑是关键!高温之下,中暑离我们并不遥远。掌握科学知识,不仅是对自己健康的负责,更是守护身边人的关键。记住:预防永远大于治疗,当身体发出求救信号时,及时干预才能化险为夷。转发这份指南,让身边的人都远离中暑风险。愿大家清凉一夏,健康相伴!
上一篇: 【怀医科普】磁共振检查与幽闭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