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前线的生命摆渡人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02日 文章来源:120怀柔分中心 高承城
2020年初,新冠肺炎病毒肆虐,面对“疫情“,一批批白衣蓝帽,步履铿锵的“逆行者”,承载着依靠与希望,守卫家乡,用背影撑起灾难和人民之间最坚实的防线。
在疫情发展初期,怀柔急救分中心成立了六人发热急救车组,负责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的接诊、急救、转运,筑立起人民和病毒之间的第一道防线。2个月的时间过去了,随着抗疫力量逐渐壮大,最初的六人小组发展成了如今的十人小队。他们临危受命,不问归期,24小时奔忙于与疫情抗争的最前线。
一次,副主任医师田雨顺和120司机刘征在一次转运疑似患者的任务中,因为高龄患者腿脚不便,又有发热乏力症状,不能自行下楼,田雨顺和刘征两个人身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在家属的协助下,用担架一步步将老人抬下楼,抬上了救护车。一月的春风有着不输数九的凛冽,即便如此两人的衣衫还是被汗水浸透,护目镜上挂满了汗珠,寒风打在像塑料袋一样的隔离衣上,里面是刺骨的凉。完成任务归来的田雨顺调侃道:“好多年没有过这么冷的春天了”。
3月中旬的一个深夜,调度中心的来电打破了夜的安详,一名印度尼西亚的华裔务工人员在工作中意外受伤,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以及周身多处骨折和挫伤,受当地疫情影响需回国救治。患者乘坐的班机凌晨一点着陆,因病情危重,需要转运人员提前就位待命,避免延误救治时机。骨科医师苏喆和120司机吴清源接到任务立即赶往首都机场T2航站楼,在飞机着陆前一个多小时就位,在楼外的候机区域伫立等候。三月的凌晨乍暖还寒,一天的劳累积攒的困倦不时袭来,让将近两个小时的等候格外难熬。接到患者,送往医院,妥善救治,又将家属送往隔离点。一番忙碌之后已经是凌晨五点多。据后来接班的组员回忆,当时他们两睡得就像个孩子。
CCU护师王红菊与张建华和蔡楠共三名成员组成护理组,在承担接送患者任务的同时,还负责车辆消毒和防疫物资配置。凌晨三四点钟的急救中心楼前,时常能见到他们穿着并没有抗寒功能的隔离衣擦拭急救车的各个角落。初春夜晚零下十几度的寒风,让三名组员分别罹患这个年龄不曾想象的病症。长时间的寒冷作业,让三十多岁的王红菊患上疼痛难忍的肩周炎,而二十出头的张建华更是在腰痛缠身的状态下坚持值了两组班,直到疼得下不了床。隔离期间又不能接受系统治疗,只能由同组人员给他们进行简单的理疗按摩,热敷和贴膏药,就这样互相搀扶着,坚守在抗疫工作的第一线。
面对疫情肆虐,人人责无旁贷,谁也没有被压力压垮的余地。这样感人的点点滴滴还有很多很多,我们120院前发热应急小组成员相互信赖、相互扶持,决心应对一切危险与困难,共同筑成我区人民最坚实可靠的壁垒,还大家一个没有阴霾的蓝天!
责任编辑:贾子鹏
上一篇: 陪孕妇一起度过“抗疫孕期”
下一篇: 同心驱疫魔 医患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