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医科普】夜夜安睡却疲惫不堪?揭秘“睡眠碎片化”的元凶
您是否也有这样的困扰:明明睡足了8小时,第二天却依然昏昏沉沉、注意力涣散、脾气暴躁?很多人将其归咎于“睡眠质量不好”,但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个耳鼻喉科疾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而它的核心危害之一,就是“睡眠碎片化”。
01 什么是“睡眠碎片化”?
想象一下正常人的睡眠就像是一条完整的、连续的、没有障碍的道路,而OSA患者的睡眠,就像是在这条大道上设置了数百个隐形的路障。每当人体快要进入深睡眠时,就会“砰”地一下撞上路障,产生“微觉醒”,然后重新入睡,如此入睡-觉醒-入睡循环往复,这便是“睡眠碎片化”,这种状况下人体很难进入深睡眠得到高效的休息,虽然看似睡眠的“量”还在,但“质”已荡然无存。
02 耳鼻喉科医生看“碎片化”:祸根在气道
“睡眠碎片化”的最常见元凶是上气道的物理性阻塞。咽喉部就像一个可变形的软管,当我们入睡后,肌肉松弛,气道形成狭窄甚至完全封闭,当气流奋力通过这些狭窄部位时,震动软组织产生鼾声。而当气道被完全堵死,气流中断,便产生了“呼吸暂停”。身体为了避免窒息,大脑会下达紧急命令,通过微觉醒的方式调动肌肉张力,重新打开气道。因此,每一次鼾声,都是气道狭窄的警报;每一次呼吸暂停后的喘息,都是一次大脑被迫的觉醒,我们的睡眠结构就被这样无情地切割。
03 睡眠碎片化偷走了什么?
偷走的正是睡眠中最宝贵的两个部分:
①深睡眠(慢波睡眠)----身体的“硬件修复时间”:在此期间,生长激素大量分泌,帮助消除疲劳、修复细胞、增强免疫力。OSA患者几乎无法享受这段黄金时光,导致日间疲乏、机体老化加速、伤口愈合慢。
②快速眼动睡眠(REM睡眠)----大脑的“软件整理时间”:对记忆巩固、学习能力和情绪稳定至关重要。碎片化睡眠严重剥夺REM睡眠,其结果就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创造性思维减退以及烦躁、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04 耳鼻喉科如何修复完整的睡眠?
我们的治疗目标是解除气道阻塞,终结频繁的微觉醒,让患者重获正常、连续的睡眠周期,重获深睡眠。
※ 第一步:精准定位“阻塞点”
耳鼻喉科医生通过鼻内镜、喉镜等检查,能清晰地评估您的鼻腔、鼻咽、口咽和喉部,精确找到是哪个部位的解剖结构异常导致了堵塞。
※ 第二步:权威诊断“碎片化”程度
多导睡眠监测(PSG)是诊断OSA的“金标准”。它详细分析您的脑电波、眼动、肌电、呼吸、血氧等指标,客观地反应睡眠结构是否正常。
※ 第三步:综合治疗,重新打通气道
1)基础生活干预:减重、侧卧睡眠、戒烟戒酒,这是减轻气道塌陷的基础。
2)外科手术:当定位评估后明确存在如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扁桃体肥大等解剖结构异常时,手术是非常有效的手段。
3)无创呼吸机:通过给予气道一定的气压,像“空气支架”一样撑开塌陷的气道解除阻塞。
如果您长期遭受打鼾、睡眠质量差的折磨,请不要简单地归咎于“没睡好”。这很可能是您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需要及时到医院耳鼻喉科就诊评估。
专家简介
龚洁清
副主任医师
就职于北京怀柔医院耳鼻喉科。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曾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进修学习,从事耳鼻喉科工作35年,积累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多次获得医院优秀职工,擅长耳鼻喉科疑难疾病的诊治,特别是咽喉疾病的治疗。
专家诊时间:每周三上午。
魏鹏
主治医师
中共党员。就职于北京怀柔医院耳鼻咽喉科。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于北京安贞医院及清华长庚医院睡眠医学中心学习,擅长睡眠呼吸障碍疾病、鼻科疾病诊治,熟练掌握耳鼻喉内镜技术。
胡蒲圻
医师
就职于北京怀柔医院耳鼻咽喉科。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研究生学历,耳鼻咽喉科学硕士学位,曾于北京佑安医院轮转学习3年。擅长耳鼻喉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治及内镜检查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