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我院胸腔镜技术深耕十余年:从单纯肺部手术到纵隔手术,微创版图持续拓展
近日,我院心胸外科团队为肺癌患者李先生(化名)成功实施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同期为纵隔肿瘤患者张女士(化名)完成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均在术后一周内顺利出院。
这两例不同病症的微创治疗成功案例,标志着我院胸腔镜技术已从十余年前单纯肺部手术治疗,全面迈向纵隔疾病精准治疗领域,构建起覆盖肺部、纵隔等胸部关键区域的微创诊疗体系,累计为超3000名胸部疾病患者(含200余名纵隔疾病患者)带来优质医疗服务。
回溯十余年发展脉络,我院心胸外科微创技术的跨越,离不开北京朝阳医院胸外科专家李辉主任医师长期以来的经验分享与技术协作助力。自合作初期,李辉主任医师便多次来院开展手术演示、疑难病例会诊及专题讲座,将国内先进的胸腔镜理念与纵隔手术技巧倾囊相授,为我院团队技术突破提供了关键支持。
我院胸腔镜技术的治疗范围拓展路径清晰可循:
2013年技术起步阶段
团队聚焦肺部疾病,以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肺大疱切除术为核心,解决传统开胸手术“大切口、高风险”痛点。随着技术熟练度提升,团队发现纵隔疾病(如纵隔肿瘤、胸腺瘤、重症肌无力相关纵隔病变等)患者同样面临传统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难的问题——传统纵隔手术需打开胸骨或侧胸壁,切口长达15-20cm,术后疼痛剧烈、恢复周期长达2-3周,且易损伤纵隔内心脏、大血管、神经等重要结构。
2015年我院胸外科率先突破技术边界
开展首例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开启从 “肺部手术”向“纵隔治疗”的跨越。相较于传统手术,胸腔镜纵隔治疗通过3-4个5mm左右的小孔即可完成操作,医生借助高清镜头清晰观察纵隔内复杂解剖结构,精准分离肿瘤与周围血管、神经,避免胸骨损伤。
2018年团队进一步升级术式
完成首例单孔胸腔镜纵隔肿瘤根治术,将切口减少至1个(3-5cm),术中出血量控制在20ml以内,术后患者疼痛评分较传统手术下降 60%,住院时间从2-3周缩短至3-5天。
十余年深耕纵隔治疗领域,我院已形成针对不同纵隔疾病的 “个体化微创方案”:针对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采用“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清扫前纵隔脂肪组织,术后患者肌无力症状缓解率达92%;针对纵隔囊肿患者,创新“胸腔镜囊肿开窗引流+囊壁切除”术式,避免传统手术复发风险,术后复发率从15%降至3%以下。
“十年前,纵隔疾病患者几乎只能选择开胸手术,很多老年患者因身体不耐受被迫放弃治疗;现在通过胸腔镜技术,80岁高龄、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也能安全接受治疗。”心胸外科主任白忠义在病例讨论会上表示。
十余年里,心胸外科团队积累了200余例纵隔疾病微创治疗经验,推动区域纵隔疾病治疗从“创伤性”向“微创化”转型。
从单纯肺部手术到纵隔治疗全覆盖,我院胸腔镜技术的十余年发展,是微创医疗理念的持续深化。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探索“4K超高清胸腔镜+术中导航”技术在纵隔治疗中的应用,精准识别微小病变与神经结构,同时联合肿瘤科开展“纵隔肿瘤微创切除+术后靶向/免疫治疗”综合方案,让十余年积累的技术成果,为更多胸部疾病患者带来“更少创伤、更高疗效、更快康复”的治疗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