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动态】神经外科成功救治2例急性脑血管闭塞致脑梗死患者
与时间赛跑:黄金8小时内的生死营救
3月18号晚上,69岁的邢女士突然出现右侧肢体偏瘫、失语,嗜睡的症状,家人发现后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经急诊绿色通道入院后,神经外科介入团队迅速响应。头颅CT排除了脑出血,但卒中一站式CT显示患者基底动脉完全闭塞--这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罪魁祸首"。此时距离发病过去5小时,一场争分夺秒的"生命保卫战"就此展开。
微创取栓:毫米级血管内的精准拆弹
在急诊导管室内,神经外科宋立新副主任医师主刀,燕鹏主治医师协助操作,凭借娴熟的技术,通过患者股动脉置入直径仅2毫米的微导管。借助高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实时导航,取栓支架犹如精准的"深海探测器",直达颅内血管堵塞部位。当支架张开捕获血栓的瞬间,屏幕上原本中断的血流轨迹重新跃动。"通了!"随着主刀医生的宣告,堵塞血管的血栓被完整取出,这场毫米级血管内的"拆弹行动"圆满成功。
多学科协作:从抢救到康复的全周期护航
术后患者转入重症监护病房(SICU),由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康复科实施个体化管理。48小时后,患者右侧肢体肌力从0级恢复到4级,手术后11天出院时家属感慨:“本以为后半生要坐轮椅,没想到还能重拾行走能力。”
3月20号,70岁的孙先生同样突然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言语不利的症状,右腿丧失活动能力,肌力为0级。患者入院时距离发病已将近8个小时,完善卒中一站式CT显示患者左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完全闭塞,当时已经没有静脉溶栓的机会,介入取栓手术是患者恢复健康的唯一希望。宋立新副主任医师负责取栓手术主要操作,带领神经介入团队,通过负压抽吸血栓技术,顺利打通闭塞血管,术后2天,患者右腿肌力恢复到4级,术后10天出院时患者肢体力量接近正常水平。
取栓术改写脑梗死治疗模式
与传统静脉溶栓相比,机械取栓术具有三大优势:
1. 时间窗延长:将救治窗口从4.5小时扩展至24小时(基于最新DAWN/DEFUSE-3研究)
2. 再通率高:血管再通率可达88%以上(依据HERMES荟萃分析)
3. 预后改善:良好功能预后(mRS≤2)比例提升2.8倍
“脑梗死救治就是与神经细胞的死亡赛跑。当出现平衡失调、视物模糊、面部下垂、肢体无力、言语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120。每延迟1分钟,大脑就有190万个神经元不可逆死亡。”神经外科主任黄立军说。
从开颅手术到微创介入,从束手无策到重获新生,神经外科通过取栓技术正在创造更多生命奇迹。我院将持续优化卒中中心建设,用尖端技术和仁心仁术,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架起通向健康的"生命之桥"。
专家简介
黄立军
主任医师
1991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2007年担任神经外科主任。每年诊治各种脑出血,脑外伤,脑肿瘤,脑血管狭窄等各类病人千余人。
擅长领域:各类脑血管病的介入治疗,脑出血、脑肿瘤、脑外伤诊断和治疗。
出诊时间:周一上午
出诊地点:门诊楼五层神经外科
宋立新
副主任医师
2007年于北大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学习毕业,硕士学历,多次到北京宣武医院进修。
擅长领域:介入治疗各类颅内外血管性疾病。脑外伤,出血及动脉瘤等脑血管病的显微手术治疗。
出诊时间:周三上午
出诊地点:门诊楼五层神经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