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华
执著 敬业 奉献
——北京怀柔医院大内科主任兼呼吸科主任刘建华先进事迹
刘建华,1988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医疗系,同年分配到北京怀柔医院内科工作,现任北京怀柔医院大内科兼呼吸科主任。在27年的从医生涯中,她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一颗仁爱之心维护“白衣天使”这一光荣称号,刻苦钻研业务,热情服务患者,不管白天黑夜,她总是以实际行动实践者自己的信念与人生价值,赢得人们的信任。
非典疫情蔓延,不幸感染却始终坚持在抗击非典的一线;面对因毒气泄露而生命垂危的患者,两天两夜不曾合眼,全力抢救,……这样惊心动魄、生与死的考验并非只有在电影中才会出现的情节,而是刘建华作为一名医生的工作常态。
2003年春天,非典疫情席卷了中国大地。党的宗旨,医生的天职,刘建华没有等待,没有犹豫,毅然投入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当别人问起她为什么如此的毅然决然时,她说:“国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是我该回报社会的时候了,作为呼吸科的副主任医师,我必须走在前头。”在一线工作期间,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要诊治和排查数以百计的疑似患者,每天睡眠时间不过2-3小时,本来体质不佳的刘建华加上劳累,病倒了,高热不退,喘憋不缓解,她患上了非典。得知这个消息,同事们为之一惊,都为她捏了一把汗。而刘建华的家人,尤其是她的儿子与爱人,更是整天以泪洗面。非典死亡人数与日俱增,刘建华的病情也日益恶化,同事们和她的家人真的坐不住了,纷纷要求去看一眼,也许真的是最后一眼。但为了避免更多的人被感染,他们也只能怀着忐忑而焦急的心情,在门口默默地为刘建华祈祷。经过漫长的等待和煎熬,抗击非典有了突破性进展,在大量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制定出了一整套治疗非典的方案。刘建华得救了,在生与死的考验中活过来了。当同事和亲人们第一次看到她时,虽然心中满是心酸和痛楚,刘建华仍然向他们微笑。每当聊起这段经历时,她总说从来没有后悔过,即便是即将死亡的那一刻。因为党与人民赋予了她这个使命,就应该勇挑重担一直向前走。熟知刘建华的患者都这样说:“你是一名好医生,一个一直想着患者的好人”。
因为感染非典,刘建华不幸伴发了甲状腺功能减低及右膝关节骨坏死等后遗症。按照医嘱,应该休息6个月,然而1个月后,她又出现在医院的病房,开始了忙碌的工作。
非典后,刘建华担任了呼吸科主任。因为大多数危重患者都集中在呼吸内科,一个危重患者花费的精力远远超过几个轻症患者,所以呼吸内科的工作更是繁琐和劳累。但同时,也要求一个出色的呼吸科医生不光要有全面及精湛的技术,还要有极强的责任心。
一次,快到中午了,刘建华要去卫生间时,突然听见有人急促的喊:大夫、大夫……,她顺着声音赶到病房,只见一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躺在床上,面色青紫,张口呼吸,大汗淋漓,呼之无反应,奄奄一息。刘建华的第一感觉是痰堵窒息,立即带领大家展开了抢救,吸痰、心外按压、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准备气管插管、应用呼吸机辅助通气,半小时过去了,患者面色逐渐红润,意识转清但病情尚不稳定,她一直守在病人床旁,观察着病人每个细节。
2个小时过去了,病人病情逐渐稳定,刘建华长出了一口气。这时她才想起来自己要去卫生间,可刚要起身,突然间一股钻心的疼痛弥漫整个右大腿,心想,坏了,右膝骨坏死的老毛病又犯了,同事们赶紧把她扶到床上,心疼的说:“主任,您都骨头坏死了,还这么玩命,我们去和领导说说,让您好好休息。”刘建华会心的一笑:说“没事,老毛病了,吃点止痛药就好了,反正在家休息也好不了,回头准备给自己换个进口结实的股骨头,省的它没事老是折磨我。”
这样的经历对刘建华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每天早出晚归,有多少日子是日踏月光而来,夜伴星辰而归。每天晚上都拖着疲惫的身躯,怀着内疚的心回到家里,看看懂事的儿子,望望知心的爱人,瞅瞅桌上已做好的饭菜,心里一阵阵酸楚。而对于无时无刻给她关心与鼓励的父亲,直到在老父亲临终前也没有真正的尽一天孝道,这种痛苦更是难以言表。但是,当面对身染重病的患者时,当看到他们眼中对于健康的渴望时,刘建华坚定地对自己说,你的选择是正确的,家人是能够理解的。然后,整理好复杂的心情,继续投入到自己深爱的工作中。
日益繁重的工作对刘建华来说已不在话下,然而正是这样周而复始的劳累导致了一场车祸。2012年3月15日,她下夜班回家,过马路时不慎被车撞到,当时人事不省,被人送到了医院抢救室,等科里人及家人赶到时,她已清醒,还责备他们,你们不去工作,跑这干什么,赶紧回去。经检查刘建华被确诊为脑外伤综合征、颈椎间盘多段膨出。头痛、头晕、肢体麻木一直困扰她,骨科医生建议戴颈托休息3-6个月。但一个月后,症状稍好转的她戴着颈托又出现在病房,大家心疼的说:“你应该多休息一段日子”。而刘建华却说:“哎呀,不碍事,我在家里待得心烦,还不如在这散散心。”是散散心吗?大家心里都明白,她是放不下病房的病人。新病人第一天必看,危重疑难的病人,一天要看好几次,每周2次大查房,60个病人要查一次,要用多长时间,可想而知,而且他查房从来不是走马观花,敷衍了事。
有一次查房,由于危重病人过多,时间将近6个小时,中午饭都没吃,当时刘建华脸色发白,出了一身虚汗,同事们直说:“您先歇歇吧,吃点饭,下午再查”。她却说:“不急,马上就查完了,再坚持一下”。当查到最后一个病人时,刘建华突然晕倒了,同事赶紧把她抬进了休息室,许久才缓过来。20多年来,她都是这样一丝不苟的工作着。每当大家问她时,你累不累啊?刘建华总是说:“医生就应该这样子,治病救人是我的天职”。
多年来,刘建华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誓言,加强自身业务知识学习的同时,在学科发展方面开拓了全新的空间。
1995年,在她的倡导下,北京怀柔医院率先开展了机械通气技术、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填补了怀柔区在该项目应用上的空白。2000年,又开展了肺栓塞的溶栓抗凝治疗,挽救了无数病人的生命,同时,规范了哮喘的阶梯治疗,加强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诊治与康复。刘建华及时了解呼吸领域最新动态,认真掌握最新技术,先后撰写了《基层医院肺栓塞诊断治疗的研究》等1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阐述自己的观点和心得,这些论文分别获得了区科技进步奖。 2008年,承担了“怀柔区哮喘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科研项目,实施的3年中,她总是和年轻同志一起冒严寒、顶酷暑,深入每个乡村、社区,调查整理资料2万余例,每次下乡流调,还不忘为当地群众进行义诊、咨询。由此她也获得了很多殊荣,如“身边雷锋·最美北京人”、“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中国敬业奉献好人”等荣誉称号。
岁月憔悴了红颜,也见证了刘建华的成长。春去秋来,不知多少病人满面愁容、痛苦不堪而来,灿烂微笑而去;不知多少病人从她这里增强了战胜病魔和重新生活的勇气;不知多少病人从她这里学到了卫生知识,懂得了健康的生活方式;也不知她为此洒下了多少汗水与心血。刘建华,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奉献书写着生命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