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疫情面前勇担当 白衣天使守健康

字号: + - 14

发布时间:2020年04月13日   文章来源:护理部 何丽颖

  2020年初,一场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所有人的生活轨迹,无数逆行者在不同岗位英勇奋斗。在这场无声的战役中,数以万计的医务工作者投入到战役中,舍小家,为大家,守护平安与健康,守护春天的希望,她们用一个个精彩的缩影、一个个难忘的瞬间,记录着她们的执着和坚守,诠释着她们的忠诚和奉献。

  血液透析患者,每周都要到医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这些患者普遍抵抗力低或重病缠身,生活难以自理,基本都需要家属的陪同。他们所乘交通工具各不相同,而且通常在同一时段集中到达,在这个全民抗疫的非常时期,使血透室成为当前情况下人员最为密集的场所。每周近180名透析患者,加上陪同人员、工作人员,使得血液净化中心防控新冠肺炎工作难度加大。切勿造成聚集性疫情,确保所有人员“零感染”,是防控工作的难点和重点。血液净化中心护士长孟春艳,不顾腰疾,带头放弃休假,梳理制度、制定流程、加强培训,提升护理人员新冠防控的本领的同时,加强预检分诊、制作新冠健康宣教、制定患者自备物品消毒制度与患者筛查制度、加强患者及家属透析间隔期间行动轨迹记录等多项举措,有效应对疫情防控。

  在护士长的带领下,科室人员不畏疫情,积极工作。护士武瑶因脚趾骨折在家休假,在得知科室人员紧张的情况下,毅然选择重返岗位,与姐妹们一起共同战斗。

  年过5旬的陶金艳,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5小时,她说:“困难是一时的,挺一挺就过去了。”血液净化中心床旁小组的成员,兼管着整个医院的CRRT工作,由于疫情要求,她们每天穿梭在发热病区、急诊、缓冲病房及其他住院病区,为病情危重需要透析的患者提供床旁血液滤过治疗。由于需要CRRT的患者病情危重,总是上一个患者完成治疗后,紧接着马不停蹄的奔赴到下一个患者床旁,使患者尽快得到治疗。

  护士唐艳秀自身就是一位开胸术后患者,疫情期间,她冲在最前面,为了减少接触感染的风险,她个人承担了2周缓冲病房和急诊CRRT工作,为了争分夺秒的为患者进行治疗,她尽量不喝水、不吃饭,她曾经连续工作17个小时,同事们看到她疲惫的样子,干裂的嘴唇,心疼的说:“休息一下,让我们去吧!”她总是边摇头边说:“没事,我可以的,我还能坚持!”疫情期间,无论何时、无论哪个科,但凡需要进行CRRT的患者,只需一个电话,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们便随叫随到,毫无怨言,自2月1日至今,她们共完成CRRT90余例,工作700余小时以上,每个班次工作最少11个小时。

  杨秀云,一位护龄20年资深主管护师,优秀的业务骨干,也是两位孩子的母亲,她乐观开朗,工作耐心细致,始终秉持着“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敬业态度投入到护理工作中。当缓冲病房需要加强护理力量时,她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抗疫一线。缓冲病房成立初期,作为综合病房,收治病人包括内、外、妇科,任务重,工作量大,杨秀云作为主班护士,对医嘱进行严格把,对年轻护士的临床工作进行充分的指导。为了切断疫情传播途径,院里提倡住院患者不陪住,不探视,不送饭,在没有家属陪住的情况下,全部生活护理都由护士完成。每天一到用餐时间,杨秀云就与护士长一起,对每个病房的患者进行逐一发放饭菜,不能够独自进食的患者,她都会耐心的帮助他们。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住院患者人数增加,为能缓解住院压力,北京怀柔医院对缓冲病房内的内外科患者进行分开收治,并增加开设缓冲病房。杨秀云接到通知后,立即与其她护理姐妹一起将已经收治在病区内的5名患者,逐一安全转至外科缓冲病房后,又迅速做好病区消毒,做好收治新病人的准备。在疫情特殊时期,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

  3月3日,一位患者,突然出现喘息憋气,意识不清,杨秀云迅速做出反应,测量生命体征,连接心电监护仪,气管插管,上呼吸机,开放静脉通路,除颤,各项身体评估,通知相关科室医生进行抢救,越是关键时刻越是考验护理技能是否过硬,一系列前期抢救措施的有效进行,使患者生命体征终于最终趋于稳定。在大家终于要松一口气时,另一名新入院患者还未到达病房,突然出现下颌呼吸,呈昏迷状态,杨秀云紧急带领科室人员迅速投身到新一轮的抢救工作中。“时间就是生命”,杨秀云争分夺秒,与死神赛跑,以扎实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护理技术,在生命的单程列车上,用专业和青春守护着危重患者的生命与尊严。杨秀云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兢兢业业,但是对于家庭她却是满心愧疚。

  杨秀云的爱人是急诊科医生,工作强度与压力可见一斑,尤其是疫情期间,他们二人经常工作连轴转,甚至几天无法回家,两个女儿非常懂事,从未埋怨父母工作忙碌。大女儿即将中考,每天在家上网课的同时,还会照顾3岁的妹妹,偶尔会给杨秀云发信息,为她加油打气,有了家人的支持,使杨秀云越发的干劲十足。

  靳瑛杰,急诊科一名普通的护士,作为科室的业务骨干,疫情初期,她协助护士长梳理工作流程,带领大家按制定的流程进行演习,把自身感受反馈给护士长,为科室建设出谋划策。急诊科区域较大,工作人员较多,涉及医生、护士、护理员、卫生员等,并有很多其他科室人员,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与污染区非常重要。她发挥想象力,在所有房间的门口黏贴绿色、黄色、红色标识,便于来到急诊科的所有人员明确分区,按要求进行防护与管理。消毒工作是重中之重,护士长把消毒工作交给了她,她利用一天时间,带领支援护士把急诊科的犄角旮旯全擦了个遍,利用晚上下班时间制定了《急诊科新冠期间清洁消毒工作流程》,并随时指导其他护士按要求执行。

  随着新冠疫情愈发严重,急诊科同其他科室一样,遇到人员紧缺,她找到护士长:“我熟悉急诊科所有岗位职责,急诊抢救室、分诊、急诊病房、留观室,哪个班我都能上,随时听您安排。”的确,在关键时刻,总是她挺身而出。“小靳,急诊接诊一名危重的发热患者,需要启动应急预案,安置到应急抢救室,你穿好防护服上特护。”“我没问题”。至今她仍是急诊科连续上班最长时间保持者。靳瑛杰总是洒脱的说着:“我是急诊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她不计较个人得失,她用一颗坚定的心,诠释着入职时的誓言,默默付出。

  唐俪娜,52岁仍奋斗在一线岗位的门诊护士,为防止疫情传播,门诊预检分诊成为最重要的任务,她主动请缨,负责门诊入口筛查工作。每天从7点开始,一身隔离衣,一副口罩,唐俪娜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作为医院疫情防控的第一道关口,每一位来到医院的人员都要经过她仔细询问、筛查和严格把关,确保安全后才能进入医院。迎着寒风瑟瑟,唐俪娜在门诊入口一站就是一整天,8个小时时长,4000余人的流动量,无数句询问,千万句嘱托,她总是不厌其烦的进行着。

  在负责入口筛查的同时,还要维持秩序,避免人员聚集。为方便就诊患者,尽快完成每个人的筛查,减少患者和家属的等候时间,唐俪娜经常会走出门诊大门,在门外的空地上对排起的长长的队伍逐一进行询问。本来嘹亮的声音,到下午时已经开始沙哑,但是却没有打击唐俪娜的工作热情,即使口罩遮住了她的口鼻,但是她爱笑的眼睛总是让每一位进入医院的人们心里一暖。

  新冠肺炎早起,在疾病与疫情尚未明朗的时候,泌尿外科护士朱媛媛主动申请到医院的第一线感染疾病科工作。她说“疫情面前,每位医务人员都会义不容辞。”她挥别两个孩子,告别爱人便奔向了疫情最前线,戴上护目镜,身穿防护服,成为抗疫队伍的精英,成为挡在人们群众身前的坚强护盾。

  在隔离区内,无论是患者抢救、医护配合以及病情观察,还是各种仪器的使用,她都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工作中,她总是不怕苦不怕累,主动负责病情危重的患者。一天的工作后,脱下防护服,摘下护目镜和口罩,汗水浸透了衣衫,额头和脸上总是勒下深深的压痕,但是无论多苦多累,她都会尽最大努力高质量完成每一项任务。朱媛媛时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越是危险当头,越是奋勇当先,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

  这场无声的战役,让我们见证了无数医务人员坚定的信念,她们义无反顾逆向而行,坚守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她们全心全意勇往直前,投身于疫情防控与救治患者的工作中,为防疫、抗疫,保护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竭尽全力。

责任编辑:贾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