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院一科”惠百姓】我院成功开展首例血管内超声检测技术
发布时间:2017年11月08日 文章来源:心内科 张波涛
11月3日,我院心内科成功开展首例血管内超声检测(IVUS)技术,为怀柔区首例。该技术的开展为PC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提供更精确的影像指导,标志着我院的冠脉介入水平进一步提升。
患者男性,28岁,因胸痛入院,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明确,冠脉造影术提示冠心病,严重三支病变。由于病变复杂,病情危重,为了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使病人获得最大的益处,我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王红石组织心内科集体讨论,提出术中应用IVUS检查、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王红石带领心内科医务人员半小时内即完成手术,术中IVUS发现病变血管段斑块负荷较重,局部有斑块破裂,置入支架两枚,复查IVUS无残余狭窄,支架贴壁良好,手术顺利,患者现已出院回家休养。
血管内超声(IVUS)是无创性的超声技术和有创性的导管技术相结合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是在传统的冠脉造影基础上,超声探头置于导管头端,置入冠状动脉内,准确测量病变血管的管壁结构及狭窄程度,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中有很高的指导价值。
传统的冠状动脉造影一直被认为是评价冠脉病变的“金标准”,但是这种方法在临床实际应用当中也表现出很多不足之处。如只能显示管腔的情况,不能显示病变所在的管壁和斑块情况,有可能使医生低估冠脉病变程度。通过IVUS检查,可以准确测量管腔直径、斑块大小、负荷,及判断斑块的稳定性,特别是对于分叉病变或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可以提供较高的指导意义,保障手术的安全性并顺利完成。
IVUS可以弥补冠状动脉造影的不足,经过导管将一高频微型超声探头导入血管腔内进行探测,通过电子成像系统来显示心血管组织结构和几何形态的微细解剖信息。超声探头直接置于血管腔内探测,它能判断血管内斑块的性质、管腔的狭窄程度、狭窄的面积百分比、管径的百分比以及病变的长度,精准选择冠脉内支架的大小、长度,评估支架置入术后治疗效果,从而减少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IVUS的成功开展标志着我院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领域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托管我院以来,心内科严格执行“两院一科”先进理念,在王红石的带领下率先与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密切联系,不断引进新技术,开展新项目,效果显著。目前,北京朝阳医院专家已于每周一上午在我院出心律失常专家门诊,每周二上午出心脏中心行政主任门诊,每周三上午出心内科专家门诊,王红石每周五上午出专家门诊,并定期查房、指导手术,为把我院打造成为北京东北部地区区域医疗中心,早日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贾子鹏
上一篇: 我院119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
下一篇: 我院119消防宣传月活动启动